稻花香 >地图 >综合分类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分享8篇)

时间:2025-03-13 作者:稻花香

相关推荐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篇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要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步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篇2

一、地理概念与地理术语

1、水循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

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包括: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二、地理原理

1、水循环原理:

(1)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表径流、植物蒸腾

(2)内流河、内流区域:陆地内循环外流河、外流区域:海陆间循环

(3)人类最容易干预的环节:地表径流

(4)对陆地上的水得以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2、洋流的分类:

(1)按性质分类为寒流和暖流

(2)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2、渔场的形成:

(1)寒暖流交汇:

a、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

b、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

c、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寒流

原因:(1)将下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为鱼提供饵料

(2)两种洋流汇合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

(2)海底上升补偿流:

d、秘鲁渔场秘鲁寒流原因: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为鱼提供饵料

三、地理事物分布规律

1、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2)中高纬度的大洋环流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

(3)北印度洋的大洋环流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4)环绕南极大陆的洋流西风漂流(寒流)

2、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

(1)世界:a、从全球来看,水资源分布是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b、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洲,大洋洲最少c、巴西最多,其次是俄罗斯,中国居第六位

(2)中国:

a、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

b、从地区分布看: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c、从时间分配看:夏秋降水多、水资源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贫乏

四、地理事物间联系

1、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洋流对大陆沿岸的气候影响很大,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2)洋流对海洋生物和渔场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和上升补偿流往往形成著名渔场

(3)洋流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

a、顺洋流航行可节省燃料加快速度

b、寒暖流交汇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航行不利

c、洋流从南北极地区携带的冰山给海上航运造成较大威胁

(4)洋流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范围

2、厄尔尼诺现象(圣婴)对气候的影响

现象:是指某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影响:

a、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

b、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湿润多雨变为干燥少雨

3、拉尼娜现象对气候的影响

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洋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也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影响:

a、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b、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

c、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

d、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4、陆地水体之间的关系:

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5、河流补给的来源有哪些、补给特点及典型地区

(1)雨水补给随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不连续且集中(我国东部季风区)

(2)季节性积雪融水春季升温有时间性水量变化小(我国东北地区)

(3)高山冰川和永久性冰雪融水夏季高温融水、水量较稳定西北和青藏地区

(4)湖泊水与河流的相对水位;对河流有调节作用长白山天池,长江中下游地区

(5)地下水与河流的相对水位;水量较小,但稳定可靠比较普遍

6、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水循环维持地球上各水体的动态平衡,联系各个圈层,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水循环使陆地淡水不断更新,但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3)水循环影响全球的气候,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五、人地关系

1、合理利用水循环的措施有哪些开源措施:

(1)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2)修筑水库把大气降水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积起来;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

(3)开渠引水(跨流域调水):把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调入贫乏的地区;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4)海水淡化

(5)人工增雨节流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2)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2、世界水资源危机的原因

(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需求量增加

(2)水体污染现象严重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篇3

水循环

1、环节:蒸发(包括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类型:海陆间大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3、意义:塑造地表形态;促进物质迁移、能量交换;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淡水资源的更新和补充。

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①人类影响最显著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

②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减少洪涝灾害;

同时使蒸发增加,降水增多,调节气候。

③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蓄洪能力下降;减弱湖泊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④城市路面硬化:下渗减少,减少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造成城市内涝。

⑤用水不当:河流上游地区过度饮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篇4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自转运动,地轴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时

线速度:赤道,向两级递减

公转运动

太阳自西向东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归年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23°26′N

………………………………………23°26′S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晨昏线晨线:由到

1)产生昼夜更替昏线:由 到

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使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产生地方时

①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②特点:东早西晚15°/时4°/分钟

③计算公式: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东“+”西“—”)

④区时:①定义:每一时区,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区时。

②计算公式: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西“—”)

③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

3)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偏移规律:沿运动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偏转

4)地球呈椭球体也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

5、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篇5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大大7月1月

海洋性小小8月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o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XX),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或最低)气温月份6.7.8三个月气温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最冷月均温最冷月均温>15℃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_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温带气候

最热月<>5℃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年雨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20xxmm

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热带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xxmm)

XX季风气候

温带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_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热带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极地气候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篇6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白昼的长短等,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

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

(2)地形(高度、地势):

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阳坡温度高,阴坡气温低。

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温度高。高大山地对冬季风的阻挡,温度高。

背风坡,焚风效应,温度高。

(3)海陆位置:

距海近,海洋性越强,与同纬度陆地相比,夏季凉爽,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小;

深居内陆,距海远,大陆性强,与同纬度海洋相比,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篇7

一、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

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2、气候变化史

(1)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历史时期:期间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3)近现代::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2、加剧了自然灾害。

3、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4、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篇8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①山地所处的纬度;

②山地的海拔;

③阳坡、阴坡;

④迎风、背风坡。

4、影响雪

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

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

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精选阅读

本文来源:http://www.51dhx.com/5/11862.html

  • w
    2025初一英语知识点总结归纳(集锦四篇)

    发布时间:2025-02-06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一英语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year+3:100]初一英语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1、基数词one...

  • w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精选2篇)

    发布时间:2025-01-09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1一、基本概念1、质点2、 参考系3、坐标系4、时刻和时间间隔5、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6、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7、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分...

  • w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必背知识点(集合3篇)

    发布时间:2025-02-05

    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必背知识点 篇1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一)、固体的颜色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2、绿色固体:碱...

  • w
    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集锦五篇)

    发布时间:2025-03-02

    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11、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c=3×1...

  • w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汇总二篇)

    发布时间:2025-02-08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篇1知识点、概念总结1.不等式: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2.不等式分类:不等式分为严格不等式与非严格不等式。一般地,用纯粹的大于号、小于号">","...

  • w
    初中生物中考知识点总结(必备3篇)

    发布时间:2025-03-04

    初中生物中考知识点总结 篇1一、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1、软体动物种类很多,约有10万种,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类。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2、常见的软体动物有:河蚌,乌贼,石鳖、扇贝、文蛤。3、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双壳类动物用足运动,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 w
    二项式定理知识点(锦集7篇)

    发布时间:2025-02-10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项式定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二项式定理知识点 篇1《二项式定理》这节内容我采用以知识点 “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在...

  • w
    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集合3篇)

    发布时间:2025-01-08

    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1一、 声现象知识归纳1.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震动产生。震动停止,发生也停止。2.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截止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3. 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