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 篇1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影响因素
蒸发受太阳辐射、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水汽输送、降水受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影响;地表径流受地表状况、地形地势、降水强度、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渗与地表植被、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地表坡度、土质疏松状况等因素有关。
陆地水体的补给及特点
(1)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大气降水是陆地各水体最主要的补给来源,其相互补给关系如下图所示:
(2)河水的补给:
河水是人类利用的最主要的淡水资源,因此研究河水的补给特点,有利于合理利用水资源,具体总结如下:
①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变化与降水量的变化相一致。
②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变化与气温的变化相一致。
③以湖泊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变化全年相对稳定。
3.借助水循环原理分析水资源问题
河流补给的两个易错点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河流汛期都出现在夏季,但是导致因素不同。东部季风区河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河流则多为气温。
以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与东北地区以季节性融雪补给的河流影响因素都是气温,但是汛期出现季节不同。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季,而季节性融雪在春季使河流形成春汛。
高中地理必修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资源的概念,理解世界与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并能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加以说明。
②了解水资源在数量、质量上对经济活动规模、效益的影响,理解科技进步促进水资源利用的进步。
③理解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立足水资源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问题,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同时注重激励发展性评价。
②重视地理素养培养,联系社会实际与乡土地理,突出地理图象与案例的讨论分析研究,合作探究水资源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对策。
③有效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家乡的水资源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形成科学的资源观。
③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关爱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按学习小组分7人一组,共10组。
2、利用网络、杂志和书籍等搜集关于水资源的内容,对水资源的概念、作用、分布有大概的了解。
3、预习教材内容,明确课本活动和案例的要求,准备以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试得出答案。
4、搜集城市水资源状况,在讲课时适当引用。
5、准备好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二)导入新课
以我国正在发生的春旱对农业生产的巨大影响说明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带出新课: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水资源及其分布
1、设问,引发思考。
我们知道,从宇宙中拍摄的地球照片是蔚蓝色的,因为水体总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71%。从这一点上看,水,似乎是“使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
2、了解学生对水资源的理解。
和学生以谈话的方式轻松讨论对水资源的理解,快速的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入地理课堂中,为启发、引导他们深入研讨问题做好心理准备。
归纳:水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因此不能把水资源单纯的理解为广义的水资源,更应该是指人类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能够利用的水资源。
读图:读课本上的水资源构成图。
3、哪些水资源是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4、我们平常可以用这些水吗?请举例说明。
宛西河的治理。为什么要治理宛西河?因为宛西河为我们提供生活水源(河水)。
5、这些“容易利用”的水由什么补给?小组讨论,请小组的代表发言。(大气降水)
6、请把问题回到我们从化缺水这个问题上。大家一致认为,我们平常比较容易利用的水资源来自大气降水,目前这种缺水的状况是不是经常出现?(不是,仅仅出现在旱季。)
7、再举个例子,拿亚马孙平原和撒哈拉沙漠的水资源状况对比一下,两地的差别是不是很明显?(是)
8、你对水资源的理解又得出一个什么规律?(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因而产生差异。)
9、差异表现在哪里?以小组为单位计分,抢答以下题目(把题目投影出来)
(1)判断正误:影响水资源数量的因素是径流量。(错,降水量)
(2)判断正误: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多年平均降水总量。(错,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3)判断正误:降水量大、水资源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水循环不活跃,水资源贫乏。(对)
(4)读课本66页《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图抢答:按大洲说,(亚洲)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少。各大洲按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
(5)抢答:我国的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是(南方)多,北方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状况是(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小结小组竞赛活动,指出要养成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探讨的学习习惯。小组成员应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10、在答问的基础上概括水资源的分布:
(1)影响水资源数量的因素:降水量
(2)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3)水资源的分布规律
A、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水循环不活跃,水资源贫缺。
B、从世界范围看:按大洲说,亚洲多(南极洲除外),南美洲次之,大洋洲少;按国家说,巴西多,俄罗斯次之,我国居第六。
C、从我国看:从地区分布上看,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从时间分配上看,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D、总之,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
(4)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也很不均衡。
高中地理必修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 篇3
主要内容:第一节环境与资源特征
第二节产业基础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
教学重点:
1、阐明东北区的资源与环境特征和资源优势。
2、阐明东北区农业、工业等布局的特征和发展前景。
3、指出东北区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环境与资源特征
东北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面积78.8×104k㎡,约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8.2%,人口10696万(20xx年),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
一、自然地理条件
(一)地表结构
略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带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紧接着是山地、丘陵;山地、丘陵地以内则是广阔的平原。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了本区的地形轮廓。
(二)自然景观
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地表积雪时间长。深厚的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广泛分布,草甸化与沼泽化现象显著。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对植物的生长有利。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草甸草原是东北自然景观的主要表现。
二、资源优势
(一)农业资源丰富、质量良好
(1)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耕地面积为192×104h㎡,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7%,人均占有耕地为0、167h㎡,相当于全国人均量的2倍。土壤比较肥沃,东北区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都有深厚的暗色表土层。全区可垦荒地多,约有667×104h㎡。
(2)是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地区。大兴安岭北段为寒温带针叶林分布区,以兴安落叶松为主,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以红松、糠椴、胡桃楸、水曲柳等为主,材质优良。
(3)东北草甸草原区,草地面积2866、7×104hm㎡,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3.8%,是我国重要的牧业基地之一。牧草的蛋白质含量高,草质好,适口性强,适合多种牲畜饲养。
(4)本区内陆水面约333、3×104h㎡,南临黄海、渤海,利于发展淡水渔业和海洋渔业。
(二)水资源比较丰富
-
稻花香小编精心推荐:
- 高中地理必修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 水资源论证报告 | 节约水资源标语 | 高中地理必修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 | 高中地理必修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
较多的降水,较低的蒸发量以及植被茂密的山岭,保证了本区有比较丰富的水资源。集水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河流有290多条,水网稠密。多年平均河川径流总量为1653×108m。6—9月汛期占全年水量的70%~80%。
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约为330×108m。水力资源的理论蕴藏量约为1530×104kW(大于10000kW),其中可开发的约为1370×104kW。
本区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是东丰西歉,北多南少,总量属中等,人均占有量少,相当于全国人均值的72.5%。
(三)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配合较好
矿产资源丰富,矿种比较齐全,已探明储量的有100余种,其中储量居全国前3位的达45种。主要金属矿产有铁、锰、铜、钼、铅、锌、金以及稀有元素等。能源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非金属矿产。
有菱镁矿、石墨、滑石、白云石、石棉、钾长石、硼、金刚石等。相互配合良好,便于开发利用。
高中地理必修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 篇4
一、自然界的水循环1.水体的主要类型
(1)海洋水:最主要的水体。
(2)大气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的水体。
(3)陆地水:供应人类所需淡水的水体。
2.水体的相互关系
从水的运动和更新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3.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类型:
①水汽输送;②蒸腾;③蒸发;④地表径流;⑤陆地内循环;⑥海陆间循环。
(2)水循环意义: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wwW.djz525.COm 励志的句子】
1.现状
目前人类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空间上东南多西北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且年际变化大。
3..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①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②质量——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2)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
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
①开源措施跨流域调水,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海水淡化、人工增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②节流措施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高中地理必修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本节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四个问题。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但城市化也给化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难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于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没有什么知识基础,要求教师多搜集资料、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给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
1、图表、图片展示法
2、学案导学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
想了解更多【高中地理必修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网的资讯,请访问:高中地理必修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